目的地 行程 景点 社区 游记 住宿 美食 购物 玩乐
客服中心
  • 美国 888-331-8033
  • 中国 400-655-1118

齐鲁名寺——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掠影

千佛山位于济南东南部,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千佛山人文历史悠久,在周朝之前称历山,春秋称靡笄山,战国称靡山,南北朝称舜山、庙山、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镌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并建“千佛寺”。唐贞观年间重修千佛寺时,改称“兴国禅寺”。此为新建的公园南门。

 

 千佛山公园北门牌坊。自元代始,千佛山每年“九九”重阳节都举办大型庙会。1959年,千佛山辟建为公园;1983年,兴国禅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千佛山为泰山余脉,海拔285米,距今5亿年前,济南地区为一片汪洋,在1.8亿年前,发生了燕山运动(强烈地壳运动),沉积的石灰岩跟泰山一起上升,形成了现在的千佛山。千佛山面向济南的北侧山体植被茂密、绿树成荫,层峦迭嶂,景色秀美,有时在大明湖的水面能够看到千佛山靓丽的倒影,遂有“佛山倒影”之景。

进入公园大门向南,十八罗汉塑像分置于盘路两侧。罗汉是佛主释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嘱咐,不灭度(即涅槃),常住人间,为佛护法,赕众生造福田。他们本领很大,能降龙、伏虎、缚狮、捉妖。从五代起,对罗汉的尊崇之风就很盛行。

 卧佛。拾级而上盘道西侧,有一尊佛祖释迦牟尼的侧身卧像。卧佛像是释迦牟尼逝世时卧睡的形象,佛教称“佛涅槃”。此卧佛为花岗岩质,长10米,重50吨,头东脚西,面颊丰满,双耳垂户,眉目修长,双眼微睁,慈祥安静,头上有肉髻螺发,胸饰寓意祥瑞的“卍”(音万)字。

  “唐槐亭”,位于山腰盘路西侧。唐朝开国大将军、济南人秦琼曾拴马于亭旁古槐,世称“秦琼拴马槐”。古槐树干已半枯,一幼树于主干空心处窜出,所以又称“母抱子槐”。亭以树得名,“唐槐亭”匾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

 “齐烟九点”坊,位于西盘道中段。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为二柱一楼式。坊前匾额“齐烟九点”由历城县令叶圭书题写,出自唐代诗人李贺《梦于》诗中“遥望齐州点烟”。济南古代属齐州,城北有九座秀山,分别为卧牛山、华山、鹊山、凤凰山、标山、药山、北马鞍山、栗山、筐山,所以称“齐烟九点”。

  “云径禅关”坊,位于兴国禅寺西山门外。此坊是为迎接乾隆帝游千佛山而建造,四柱三楼式,坊的后面立着乾隆御碑,为乾隆书《千佛山极目有作》。“云径禅关”是黄立孙手笔,后面“峰回路转”为姜守迁墨迹,均为济南书法名家。“云径禅关”是指山中云雾弥漫,游人至此进入仙境,到达佛门净地。“峰回路转”则形容这里地势险峻,又暗示人们要超脱“红尘”,走出“苦海”回头是岸。

 兴国禅寺西山门。兴国禅寺始建于隋朝,位于山北侧半山腰,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齐鲁著名香火胜地。寺门上额刻“兴国禅寺”,为原 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门楹联石刻“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为清未济南秀才杨兆庆书写。

 兴国禅寺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寺庙依崖而建,因山势陡峭占地并不大,约3000平方米,共有7座殿堂,分四个院落,禅院深邃幽静,殿宇雄伟壮观。兴国禅寺历史上曾多次被毁,现存寺庙主要是明清时的格局和规模。

     千佛崖。进寺门南侧,石壁上有隋开皇七年(587年)至开皇十五年(595年)所镌刻的佛像共9窟,目前尚存130多尊。这是济南较早的佛教造像群,对研究我国隋代佛教文化,颇有价值。

     极乐洞。极乐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开皇十一年(591年)凿成。洞中间阿弥陀佛盘膝禅坐,高3米,身后饰佛光。右侧大势至菩萨、左侧观世音菩萨侍立,各高2.5米。三圣佛神态安详自如,雕工精细优美,是隋代石刻精品。

     龙泉洞。龙泉洞与极乐洞相通,山风吹来,呼啸作响,如龙吼,故名。洞口上方篆书石刻“龙泉洞”,是济南当代书法家任晓麓题写,南侧石壁镌有佛像,合掌瞑目,结跏趺坐。佛像下有一小门,门内有一2米深泉潭,水清见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饮用。

     弥勒殿,即天王殿,为进入山门第一殿。门柱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既是对弥勒佛宽宏大量、乐观豁达形象的一种描述,也表达了中国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弥勒的塑像袒腹大肚,喜笑颜开,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所以天王殿“大肚弥勒”这一布置,成为各地寺庙的定制。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兴国禅寺在山东颇有名气,香火一直很旺,许多虔诚的香客不惜远道而来进香朝拜。

    玉佛殿,位于大雄宝殿北侧,供奉白玉药师如来。药师如来,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佛教中消灾、延寿、增福、生财的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既能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身体康宁,又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祖堂,即达摩殿,位于大雄宝殿南侧。达摩,天竺人,中国佛教禅宗派始祖,将禅学带入中土第一人,他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国历尽艰辛,其经历充满传奇性和戏剧性,达摩在中国北方生活了50多年。

   “对华亭”,位于寺院南侧山崖上。建于明代,因此处遥对济南名胜“华不注山”而得名。院门匾额“对华亭”三字,集于赵孟頫书贴。这里是寺中的藏经楼,平时也是僧人坐禅诵经的地方。

   “洞天福地”坊,位于通往对华亭的石级上,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为石质二柱一楼式,坊额嵌“洞天福地”为兵部尚书、山东巡抚江兰书丹,意为神仙居住的胜地。石坊飞檐起脊,石脊两侧,饰有花纹,两端雕有正吻。檐上雕有瓦垅,檐下云头斗拱承托,拱下额枋分别刻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浮雕。石坊整体结构古朴典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历山院西山门,位于兴国禅寺东侧。千佛山过去有西寺、东庙之说,历山院即东庙,面积比西寺略大。历山院原是佛、道、儒三教合居的寺院,反映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院门额“历山院”为乾隆御笔亲书。院内有三圣殿、舜祠等名胜,红墙青瓦,古木绿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三圣殿。殿内塑有尧、舜、禹的坐像。尧踞中,舜和禹配坐左右。中国古代尊尧为天神,舜为地神,禹为水神。三圣像两侧,侍立的四大臣分别是皋陶、契、后稷、伯夷。殿内两侧绘有“大禹治水”、“禹受封赏”、“治理九州”、“后稷耕作”等壁画。

     舜祠,亦称舜帝庙、重华宫(传说舜的眼晴有两个瞳子,故名重华),是历山院的主体建筑。舜祠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城南舜山,山上有舜祠……”距今已有1400余年。

     舜祠内塑有舜帝坐像,左右舜妃娥皇、女英陪坐。舜德高望重,才华超群,曾耕作于古历山之下。尧帝让位于舜,舜继尧位治理天下,国家繁荣昌盛,深受百姓爱戴。祠堂内两面墙上绘有“尧祭于河洛”、“禅让”、“烧仓填井”、“象耕鸟耘”、“渔雷泽”等壁画。在济南有许多与舜有关的地名、路名和建筑。

     鲁班祠。鲁班,姓公输,名般,春秋末鲁国(今山东省滕州)人,古时“般”和“班”通用,故人们称他为鲁班。鲁班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大师,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被誉为“百工之首”。鲁班曾在历山之南的小和庄跟鲍老董学艺,40岁后又隐居于此,故宋代在此立祠祀奠。

     弥勒胜苑,位于千佛山东麓。于2000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主体造像为大肚弥勒佛,花岗石质莲花宝座高约9米,直径30米,佛像为铜制镀金,通体高20米,据称是“江北第一大弥勒佛”。

     弥勒佛身后山崖上,刻有长36米、高3.5米的环形浮雕。它记载了弥勒佛的传说和生平业绩,画面设计以正统佛传故事与中国民间传说相结合。弥勒为姓,译作慈氏,名字阿逸多,译作无能胜。弥勒生于南天竺(古南印度)婆罗门家,他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的未来佛,并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创者。 

     大舜石图园。位于卧佛东侧百余米的丛林中,1998年6月竣工,面积2100余平方米。中央圆形地面内有石柱9根,每根高8米,外有6根矮石柱,皆为花岗石质。“大舜石图园”的命名,一语双关,即是图像的图,又是图腾的图。石柱图像依舜的事迹镌刻而成,古朴典雅、令人遐思。

第一大弭化”,位于千佛山北麓近山顶处。每字高3米以上,1924年由济南道院掌籍弟子何素朴主持镌刻,为济南地区最大者。“弭化”是道教“消失”的意思,这里指可以化解一切灾难。

     佛教传说大型浮雕影壁。沿千佛山西环山路的慈云坊上行,穿过一段幽静的石阶路,即可到达僻静的此处,一般游客到不了这里。至此,借清代学者翁方纲赞千佛山诗为本文的结束语吧:“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曾巩文传久,开皇像凿成。历亭遥望处,寤寐依栏情。”

推荐团

您的旅行 — 从联系悦禾行程顾问开始吧

888-331-8033(美国) 400-655-1118(中国) 悦禾行程顾问 24X7 为您服务

输入邮箱,订阅悦禾精彩内容

  • FOLLOW US

支持以下支付

COPYRIGHT © 2010-2023 JOYTRAV.COM JOY TRAVEL 悦禾旅游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21472号-1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