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 行程 景点 社区 游记 住宿 美食 购物 玩乐
客服中心
  • 美国 888-331-8033
  • 中国 400-655-1118

美加纪行(二)——国际大都会纽约(原创)

 

   

    纽约(New York)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逊河口,濒临大西洋。它由五个区组成,面积828.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700多万,包括郊区在内的大纽约市人口1800万,是美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911之后的原世贸大厦旧址

    纽约的历史短暂,只有300多年。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住在曼哈顿岛的南端。1609年英国人哈得逊沿河上溯探险,该河便以他的名字命名。1626年荷兰人以价值大约80个荷兰盾(相当24美元)的小物件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辟为贸易站,曼哈顿的名字就是印第安语“我们受骗了”。1664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占领了这个岛,改称纽约,即新约克之意(英国已有约克郡)。独立战争期间,纽约是乔治·华盛顿的司令部所在地和他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地方,也是当时美国的临时首都。1835年,连接哈得逊河和五大湖区的伊利运河建成通航,以后又兴建了铁路,沟通了纽约同中西部的联系,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到19世纪中叶,纽约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集金融、贸易、旅游与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

 

                                                    曼 哈 顿 岛

    曼哈顿是一个长24公里,宽4公里,四面环水的狭长岛屿。西面为哈得逊河,东面为东河(east),南面为纽约湾。曼哈顿在纽约五个区中面积最小,仅57.91平方公里,但却是纽约的核心,它的南半部是纽约市的金融、商贸、文化中心,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把总部设在曼哈顿。7家大银行中的6家,以及各大垄断组织的总部都设在这里。

   曼哈顿的街道整齐划一,除了百老汇大道外,所有街道都是笔直的。南北向的大街称为大道,从东至西分别称为第一大道至第十二大道;东西方向的大街称为街,从南向北顺序编号。行走在曼哈顿大街上,感觉街道并不宽敞,最宽的地方6车道,大约20多米,窄的地方只有11米,但却高楼林立,人潮涌涌。据悉,曼哈顿的街道全是200多年前汽车还没发明时规划的,城市建设一直没有改变过规划。为此我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超前意识。

     原以为这样的道路塞车一定很厉害,但却没看到汽车拥堵的一幕。后来才知道,在曼哈顿工作的人很少开车进岛,他们大多把汽车停在郊外停车场,然后乘地铁进曼哈顿工作,否则仅每小时20美元的停车费就将成为工薪阶层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所以行驶在曼哈顿大街上的私车并不多,最多的是黄色计程车。

     华尔街是曼哈顿一条长约半公里,宽约11米的又短又窄的街道。它在曼哈顿所有街道中最为出名,是美国主要金融机构的所在地,亦是美国垄断资本的代名词。

    
华尔街是英文“墙街”(Wall Street)的音译,原来只是荷兰移民对抗印地安人的第一线。荷兰统治时,在这里筑过一道防卫墙。英国人赶走荷兰人后,拆墙建街,因而得名。这条街上的联邦厅曾是美国第一届国会的所在地,首任总统华盛顿就是在这里宣誓就职,如今大门前还耸立着华盛顿铜像。不过华尔街作为政治中心只是短暂的一瞬,而作为金融中心却一直辉煌夺目,经久不衰。

     华尔街两旁很早就已是摩天大楼林立,街道如同峡谷,抬头只能望见一线天。数不清的大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交易所都在这里驻足,美国6家最大银行的总部设在这里,一些垄断财团的大保险公司、大工业公司、证券交易所的总部也设在这条街。每天大约有40万人在这条街工作,住在郊区的金融巨头们都是乘直升飞机上下班,机场就设在华尔街东端不远的东河畔。

     第五大道是曼哈顿的中央大道,豪华的商店鳞次节比,各种时髦别致的服装,各种品牌的化妆品应有尽有,与东京的银座有相似之处。在美国已成为财富、雅致、时尚和魅力的同义词。

     百老汇大街在曼哈顿是一条很特殊的街道。它长29公里,弯曲蜿蜒贯穿整个岛,打破了全岛南北、东西向笔直道路的格局。这条街是美国的娱乐中心,集中了各种夜总会、酒吧间、剧院、舞厅等,灯红酒绿,光怪陆离,被称为“不夜之街”。在与42街交汇处,汇集了几十家戏院、剧场,因此“百老汇”也成了美国戏剧业的代名词。著名的“红磨坊”、“猫王”等经典剧目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自 由 女 神 像

     自由女神像位于曼哈顿南部上纽约湾中的爱丽丝岛(又称自由岛),是美国建国100周年时法国赠送给美国的礼物。

    自由女神像高46米,底座高45米,腰围10.67米。整座铜像以钢铁为骨架,铜片为外皮,总重量达225吨。女神的左手持标有1776年7月4日的铭板,宣布自由的到来。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是由建筑师约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艾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艾菲尔花了10年时间设计制作的。1886年10月28日,美国克里夫兰总统主持揭幕。

    我们是乘船观光的自由女神像。应该说从船上看到的自由女神像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壮观和气势恢宏。远远望去,高举火炬的女神是那么的镇定、自若,在夕阳逆光的映衬下多了几分神秘色彩。据说,游人可以选择近距离观光自由女神像,看上去十分气势和壮观。另外,从神像内部往外看到的纽约湾也十分迷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放弃了这个计划。

    此行我觉得更大的收获是乘船游历纽约湾。在纽约湾看到的曼哈顿,高楼大厦林立,与夕阳中波光粼粼的哈德逊河交织在一起,好一派迷人的现代大都市光风!飞跨纽约湾的两座大桥,象两道绚丽的彩虹,将纽约湾的几座岛屿连接起来,既迷人,又恢弘;从船尾远望纽约湾,浪花船影相映,哈得逊河逶迤伸向远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联 合 国 大 厦

    联合国大厦位于曼哈顿区东河畔,自第42街起直到第48街,于1963年竣工。联合国大厦由四部分建筑构成:事务大楼、会议中心、国际联合总会和哈莫斯克罗得图书馆。

    联合国大厦前悬挂着参加联合国组织的各个国家的国旗,十分瑰丽、壮观。大厦周围广场上的雕塑别具一格,尤其以一座“枪”的雕塑意味深长:长长的枪管被扭曲,打成一个“结”。那代表着全世界人民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通过安检,联合国大厦底层可供游人免费参观。我们参观大楼时,一楼正好有一个以“水”为主题的展览,图片生动、平实,充分展示了全球面临的饮水危机。据悉,联合国大厦内长年都有各种世界人民关注的主题展,如:战争、饥饿、艾滋病等,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影响世界的宣传平台。联合国大厦是各国首脑和显赫人物聚集的地方,有5000多名工作人员工作在大楼里。一楼大厅的墙上,依次悬挂着历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照片,潘基文排在最后。

    联合国大厦为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愿望,在负一层设置了一个邮局,可以买到联合国每年发行的五套邮票(只有这里才可以使用),并将信函寄出。在那里,我不仅向朋友、亲属寄了很多具有联合国标志的明信片,还花16美元现场制作了一版含有我个人头像的纪念邮票,觉得特别珍贵且具有纪念意义。

 

                                         洛 克 斐 勒 中 心

    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位于纽约城区的中央,是一个包括十九幢大楼、占地22英亩的建筑群。美国全国电视节目播送基地大都在这里,国际许多公司的总部也设在这里。是一个集都市建筑学与商业、娱乐于一身的中心。这里的餐厅、药店、理发店、银行、学校等设施样样齐备,俨然一个浓缩的社会。建筑的正门位于美国最著名的商贸中心第5大道旁。人行道旁摆满了长凳,形成了海峡花园。在海峡花园与洛克菲勒大厦办公大楼之间的广场,因华丽的圣诞树和溜冰场而著名,又因为四周插满了世界各国的国旗,而被称为花园国家。

    地下的商店和餐馆,把各个大楼连在了一起。在广场与5号大道之间的人行道两侧,是一个又一个的花圃。

    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是20世纪最伟大的都市计划之一,其规划设计对于公共空间的运用形成了全新的理念,成为纽约继华尔街之后第二个城市中心。实际上,华尔街聚集了金融企业,洛克菲勒中心则是文化传播集团的阵地。著名的NBC新闻网总部,时代、华纳等美国主要出版社,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新闻中心——美联社都在这里。

    不过,我感触最深的是在洛克菲勒大厦顶楼俯瞰纽约城市风光的感受。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站在洛克菲勒大厦顶楼,纽约市中心的风光尽收眼底。中央公园就在洛克菲勒中心的正前方,它就象城市的肺,净化着这座城市的空气,所以纽约人特别珍惜它,并以它为荣。从这个角度看纽约,远处是纽约湾、哈得逊河,近处是中央公园和环绕中央公园的大片高低参差的现代化高楼,给人高楼像长龙相连,绿地隔清水相接的全新城市感觉。转向帝国大厦一面看纽约,四周则全被林立的高楼所环绕,好像置身楼宇森林中。过去在美国大片中看到的世界大都会纽约的现代城市画面,今天终于亲身体验了一把。

推荐团

您的旅行 — 从联系悦禾行程顾问开始吧

888-331-8033(美国) 400-655-1118(中国) 悦禾行程顾问 24X7 为您服务

输入邮箱,订阅悦禾精彩内容

  • FOLLOW US

支持以下支付

COPYRIGHT © 2010-2024 JOYTRAV.COM JOY TRAVEL 悦禾旅游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21472号-1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