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开车的寿星第二天:车行太平洋边第三天:蒙特利半岛
就像之前在
旅行计划:加州一号公路CA-1里提到的,我在加州生活快五年了,一直都很想体验一次一号公路的自驾旅行。
前阵子不久,我家那辆1998年款的英菲尼迪(Infiniti)I30轿车,在检修技师的建议下换了全部四个轮胎。同时因为今年还要把车拿去做排烟检查(SMOG test),通过之后才能继续在交通管理部门(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注册,我把有问题的爆震传感器(knock sensor)也给换掉了。可以说,虽然这是辆十五年的老车,但车况却是相当的好,于是我就萌生了开着它出去做自驾游的想法。
自从我2007年底来到北美以后,每年夏天我过生日的时候,Qing和我都会计划一次旅行。这一生日出游传统已经维持了四年了,今年当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我就计划了在我生日当天从圣地亚哥出发,一路向北,开始我的加州一号公路之旅。
第一天:开车的寿星
这天是我的生日,为了避免路上堵车耽误时间,我计划早上六点半就从家里出发。根据以往的经验,车开到快要进入 洛杉矶那一段会非常的堵,好的时候可以低速前进,更多时候车都会停在高速上一等几十分钟。事前我有专门查看谷歌地图(Google Maps)上关于那一段高速的交通信息,上面显示从早上六点半到上午十点半进入洛杉矶那一带的公路都会非常拥堵,所以就是我不可能从时间上避开这个拥堵高峰期,所以只能早出门,希望不要耽误太久了。
在五号州际公路(Inerstate 5)上一路北上,虽然路上车已经不少了,而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但因为路上有专门给多乘客汽车用的合乘车道(carpool lane),所以我们的车速一直都很快。合乘车道是设计在高速公路的最内侧,提供给承载了一名以上乘客或是购买了合乘道使用资格的车辆使用的。同时为了鼓励保护环境,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车也可以使用合乘道。这个时候路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早上出门上班的上班族,都是一人一车,除了少数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车,其他的都只能在主路上慢慢的开。
大概一个小时多一点,我们就一路疾驰来到了圣塔安娜(Santa Ana)附近。这里合乘车道结束了,整个五号州际公路上的车速也骤然变慢。虽然有三条车道,但我的车速大概在二十英里每小时,也就是三十三公里每小时的样子。有时候甚至要整辆车停死,让我非常不适应。这样慢慢的滑行大概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直到我通过了洛杉矶市中心才逐渐好转。反观对面车道,由北向南进入洛杉矶的车道几乎是堵得一动不动,和之前我进入洛杉矶之前由北向南出洛杉矶的流畅形成强烈对比。所以说这一带堵车的核心就是洛杉矶市中心,早上就是两边进入市中心的时候堵,估计下午就变成出市中心的方向堵了。
离开了洛杉矶,转上美国一零一号公路(U.S. Route 101)路况就好了很多。开了一个小时我们就进入圣塔芭芭拉区域,最后来到圣塔芭芭拉传教堂。我们到达的时候是早上十一点过一点,人还很少。其实后来发现,传教堂供游客停车的停车场是早上十一点才开门的,所以我们到达的时间应该是刚刚好。我们来传教堂主要是为了欣赏建筑,并不是来搞什么宗教活动,所以没有买票进到里面参观。另一个原因没有进到里面,就是我并不打算在这里停留很久,只是打算稍微看看,照几张相而已。圣塔芭芭拉传教堂是圣塔芭芭拉市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之前我们来这里旅游忘记到这里来看看了,这次算是补全了。
圣塔芭芭拉传教堂这里已经有不少游客了,而且没一个讲英文的(更多图片)
传教堂看上去还是很雄壮的(更多图片)
进入到传教堂内部的长廊(更多图片)
除了传教堂的建筑之外,门前广场地上的彩绘引起了Qing和我的兴趣。一开始,Qing以为这些彩绘都是和传教堂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作品,直到后来我给她指出其中一幅作品是才去世不久的苹果公司前主席斯蒂芬乔布斯(Steve Jobs)的肖像,她才意识到,地上这些彩绘应该就是不断有人来更新的艺术作品而已。另外我觉得有意思的是,据我所知,乔布斯是虔诚的佛教徒,把他的肖像划在这么一所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堂的广场上,让我觉得宗教真是无界。
广场地上布满了各种彩绘(更多图片)
彩绘的女孩(更多图片)
游过了圣塔芭芭拉传教堂,我们沿着加州一五四号公路(California State Route 154)继续向西北方向开。这条路渐渐地进入了教父国家森林(Los Padres National Forest),车道只有一条,很少有超车道。我不想在这里开很快,所以我中途在一个观景点停留了片刻,一是让我后面的快车通过,另一个就是下车稍微休息一下。在这个观景点可以俯瞰整个圣伊内斯山谷(Santa Ynez Valley),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也算是调整了一下视线。
加州一五四号公路上的一处观景点(更多图片)
接着往西边开,很快就来到了我们的第二个停留点,丹麦风格小镇索尔旺。这里特别说一下,因为时值中午,南加州的盛夏烈日当空,虽然户外的温度不算特别高,但车内已经超过华氏一百度了。我穿着短袖短裤开车,全身都是汗。由于是开高速,打开窗户会很费油,如果开冷气的话又怕Qing那容易过敏的鼻子会受不了,所以我就一路这样被蒸着开到了索尔旺小镇。
我们在索尔旺停了车,通过iPhone上的Yelp挑选一家餐馆吃午餐。我们决定在阿特达格广场(Atterdag Square)的弗里斯科山谷餐厅(Fresco Valley Cafe)吃午餐。我点了他们那天的“特别三明治”,Qing点了菜单上的乳蛋饼(quiche)。“特别三明治”还蛮特别的,里面涂了小红莓酱,味道不错。吃到后来,餐厅服务员还端上来一个巧克力慕斯,上面插了个小旗子,写着“Happy Birthday”。原来是刚才Qing去付钱的时候特别为我点的,算是我的生日蛋糕了。
阿特达格广场里的弗里斯科山谷餐厅(更多图片)
生日午餐(更多图片)
吃过了生日午餐,我们就开始在这座丹麦移民的小镇游览了。整个小镇还是很有丹麦风格的,到处可见风车和丹麦士兵小人的装饰。在索尔旺游览的游客还真不少,在索尔旺商户最密集的的街道上,到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逛了一圈的感受就是,当初到这个地方来创建自己家园的丹麦移民一定都是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这里不仅有各种缝纫店,还有金属制品装饰店、玩具店、以及糖果店,其它一些手工艺店铺也是层出不穷,让人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
丹麦风格小镇索尔旺(更多图片)
装饰品店(更多图片)
随处可见丹麦风车(更多图片)
游客如织(更多图片)
很有丹麦风格的玩具兵小人(更多图片)
玩具店橱窗里的玩具(更多图片)
马拉观光车(更多图片)
除了街上随处可见的各种商户,索尔旺到处都是它们演出的海报。据说这里的音乐剧非常棒,演的都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可惜我们不在这里过夜,要不然真的应该去他们的戏院欣赏一两出音乐剧。逛完了索尔旺,我们就沿着美国一零一公路向西北开,向下一个停留点进发。
从索尔旺去莫若湾的这一段路,我们仍然没有在加州一号公路上开,因为这一段路不管是加州一号还是美国一零一号,都是在内陆开,看不到海岸线。而加州一号要往西南角绕一个大圈,实在是不近,于是我决定省去那段路,直接走一零一号路。一路在车里被蒸了一个多小时,渐渐进入莫若湾区域。这里因为有很厚的雾,太阳不再那么强了。在前往莫若湾的路上,我还拐错了一个弯,误打误撞去到了莫若湾的另一头。既然来了就停车看看吧,这里雾气真是大,海面都是白色的水汽在飘动,有种仙境的感觉。然后气温也是在不高,我穿短袖下车没一会就觉得有点凉了,拍了几张照之后赶紧上车离开了这个地方。
迷雾之中的小码头(更多图片)
莫若湾里小帆船(更多图片)
绕回正路,不一会我们就到了莫若巨石的位置。这里和之前的小海湾一样,水雾弥漫,整个莫若巨石上层的三分之二都被掩映在雾气中,只能隐约看到巨石下面的一小部分。我没有什么芭蕉扇之类的东西,不能把雾气吹走,只能怪我们运气不佳了。停了车往巨石走去,随着离巨石越来越近,我也慢慢可以看到巨石下半层的容貌。这里有很多人,大部分人都是来看一看,照张相就离开了。还有一些人在海边架起了照相机和望远镜,不知道是为了拍鸟还是为了拍海豹或海象。这一处的海滩感觉和洛杉矶或是圣地亚哥的很不一样,感觉很原始,没有人工的感觉。除了这里原汁原味的海滩,我还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这里的海鸟都很淡定。它们一排一排的在沙滩上散步,既不躲人也不躲车。
迷雾中的莫若巨石(更多图片)
近观莫若巨石(更多图片)
排列整齐的淡定海鸟(更多图片)
原始感觉的莫若湾海滩(更多图片)
在莫若湾逛完了,时间也差不多快到下午六点了。这个时间比我之前计划的要早一些,可是由于海上起雾了,我不打算在莫若湾看夕阳了,于是决定开去圣西米安的旅馆投宿。开去圣西米安的路上,我就发现这一段果然是没有加油站了,还好我在索尔旺已经把油箱加满了,支撑到第二天肯定没问题。在圣西米安的旅馆很基本,但还算干净。我在房里坐了好一会才觉得恢复了一些体力,之后决定和Qing出门去看看。
虽然我们的旅馆在一号公路靠内陆的一侧,但从旅馆走到海边只需要一两分钟。晚上海边都是很冷的,这一点在圣地亚哥住了三年的我们是深有体会。我穿上了外套,背上相机,出门去看夕阳。和莫若湾相比,圣西米安海湾这里没有起雾,夕阳很美。我刚过去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在用相机或是手机拍正在落山的太阳,心中觉得好笑。其实这个时候太阳光还是比较强的,对着太阳照根本照不出什么东西。一般是要等太阳即将沉下去,然后再拍摄火烧云以及太阳的余晖效果会更好。我耐心的等到太阳沉到和海岸线持平的位置,然后拿出相机拍出了几张效果不错的照片。
海边石头搭的塔(更多图片)
海边夕阳中编队飞行的海鸟(更多图片)
看过了夕阳我们就回到旅馆,晚上九点过一点我就准备睡觉了。其实出发头一晚我可能是太兴奋,一直到凌晨四点多才睡着,然后六点钟又爬起来了。也就是说我头一晚只睡了一个多小时,然后还开了一天的车,所以回到旅馆洗了澡躺床上,没一会我就睡着了。
第二天:车行太平洋边
在圣西米安的一晚睡得还挺好,虽然早上七点多就起床了,但因为头一晚睡得很早,所以精力恢复的不错。
收拾好东西,我们七点半从旅馆出发,向东边的赫斯特城堡开去。之前看地图,以为从旅馆到赫斯特城堡要开很远。结果开进去了才发现,其实车到游客中心就要停下,之后的路程要坐专门的观光巴士。我们八点钟到游客中心的时候,卖票的窗口正好打开。我们买了两张早上九点十五分游览主要房间的观光票,然后就先去电影院观看电影:《赫斯特城堡:建造梦想》(Hearst Castle: Building The Dream)。走进电影院,我很为这旅游景点的电影院所拥有的IMAX大银幕感到吃惊。在圣地亚哥,整个大的城区也没几家电影院有IMAX大银幕。电影讲述的是赫斯特城堡的来历,更主要的是讲述赫斯特城堡的创建者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生平。
赫斯特的父亲乔治赫斯特是一位成功的拓荒者,从密苏里(Missouri)州来到加州淘金,虽然没有挖到金子,但却发现了大量的银矿从而发家致富。乔治赫斯特在美国和 墨西哥购买了大片的土地并投资畜牧业,使他成为美国当时拥有土地最多的牧场主,当然也是最富有的人之一。作为老赫斯特唯一的子嗣,威廉赫斯特可以说是“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幸运儿。从很小开始,赫斯特就经常被父母带到自家拥有的太平洋沿海的土地露营,而赫斯特最喜爱的地方,就是圣西米安这里靠海的一座小山,他曾经说:我宁可在这里呆一个月而不想去任何其它地方。之后在他十岁那年,他的母亲菲比赫斯特带着他去了一趟 欧洲游玩,这一趟人文艺术之旅完全的改变了小赫斯特,让他对欧洲古老历史以及灿烂文化充满了向往。这次欧洲之旅可以说就是修建赫斯特城堡最初的基石。随着赫斯特的成年,他成为了美国的新闻大王,拥有着数不清的财富,但他依然没有忘记他小时候最喜爱的那座海边小山,还是每年都去那里露营。直到年近花甲之年,他意识到这座小山对他来说实在太高了,今后等他老了可能就爬不动了。于是他决定在这座小山的山顶修建一座自己的别墅。从1919年开始,赫斯特雇佣女建筑师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来修建他的别墅,这一修就是二十八年。赫斯特于1951年去世,在他去世后的第七年,赫斯特城堡被捐赠给了加利福尼亚政府,自那之后,城堡一直被州政府维护并当做历史建筑对外开放。关于威廉赫斯特生平简介,可以去查看百度百科或是维基百科(感觉百度百科就是从维基百科复制粘贴的)。
喜爱电影的人,在看完《赫斯特城堡:建造梦想》之后,一定会联想到电影《公民凯恩》(Citizen Kane)。其实《公民凯恩》就是以威廉赫斯特的生平为原型编写拍摄的电影,不管是他对新闻业的影响,还是他的政治生涯,以及最后他一个人的城堡。和《公民凯恩》里一样,赫斯特城堡原来也拥有自己的动物园,里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兽。后来在赫斯特去世后,因为财政困难,赫斯特家族才将各种动物捐赠给了附近的动物园,其中就包括圣地亚哥动物园。所以说我经常去动物园看到的动物,说不定就有曾经赫斯特城堡动物园动物的后代呢!
看完了电影,我们就去观光巴士站等车了。这时候游客中心已经很多人了,观光巴士也排起了长队。按照时间顺序,我们九点十五分的这一批游客没有等很久,就顺利的坐上了观光巴士。车往山上开,沿途都可以看到被饲养的牛群。车上的广播介绍,虽然赫斯特城堡已经被捐赠给了加州政府,但这一片的牧场依然属于赫斯特集团。这一片牧场饲养的几乎全部都是安格斯牛(angus cattle),它们产肉多,肉质好,是最受欢迎的肉牛。在游客中心还有专门出售赫斯特集团牛肉的专柜,据说很受欢迎。
经过十几分钟的环山公路,我们乘坐的观光巴士来到了山顶。下车之后,抬头开去,赫斯特城堡便巍然耸立在我们面前。到了城堡,有专门的讲解员带队,她要求我们这一批的观光客都集中在一起,在完成主要房间参观之前不要乱走。等参观结束之后,室外的建筑、花园可以随便参观。参观进行中,讲解员不断的强调,请不要触碰除了楼梯把手和石栏以外的任何东西。是的,任何东西!赫斯特城堡里的几乎所有物件,都是威廉赫斯特在世时从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购买回来的艺术品。因为他觉得圣西米安沿海这一带的气候和地中海很像,于是他的城堡是地中海建筑风格的,同时他收集的大部分艺术品也是从地中海地区搜集而来。
赫斯特城堡外景(更多图片)
进入城堡参观,首先是客厅,这里的确是非常的富丽堂皇,让我想到的是之前去过的泰国皇室夏日别墅。讲解员说,每个到城堡来的游客,心中多少都会有些嫉妒。你一定会想:生在有钱人家里真好啊!不过请不要忘记,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你还要是有钱人的独生子女。我当时心想,对绝大多数我的同龄 中国人来讲,独生子女这一条都是满足的,但父母要像威廉赫斯特的父母那样富有,却不太可能。
富丽堂皇的会客大厅(更多图片)
房间里充斥着各种古董和艺术品(更多图片)
家具也是非常考究的(更多图片)
讲解员还指着会客厅桌上摆放的一个做工非常精美的金属盒说,那是一位艺术家专门为赫斯特制作的放置礼品的礼品盒,然后指着屋里的沙发说,这些都是专门从洛杉矶著名的家具店订制而来的沙发,坐上去非常舒服。可惜我们不允许触碰任何东西,所以也没机会去体验那沙发究竟有多舒服。
参观了会客厅,我们由一扇隐蔽的小门进入到旁边的餐厅。这餐厅从规模上来讲,甚至可以比拟一个小食堂:十米多长的饭桌,几十把椅子,好几盏吊灯和烛台。可想而知赫斯特每天招待的客人一定是不少,我记得的客人就有著名演员查理卓别林和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讲解员介绍,在用餐时,客人的坐位是根据他们在城堡所呆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时间最短的就会离赫斯特最近。我想这也是为了让每位客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吧。
餐厅里的长桌子(更多图片)
餐厅墙上的壁画(更多图片)
讲解员正在给我们讲餐厅的故事(更多图片)
看完了餐厅之后便是喝下午茶的房间,这个房间的艺术品就要更多一些,但是房顶要比客厅和餐厅低很多。讲解员说,在设计建造城堡的二十八年里,赫斯特不断的有自己的想法,不断的改变想法,不断的翻工。而建筑师摩根小姐也尽可能的将赫斯特的这些想法付诸实际,这也是为什么这样一座城堡耗费了二十八年才建造完成的原因。从另一个侧面也再次印证了赫斯特“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命运:只要想到的事情,无论如何也要去实现。
喝茶的房间(更多图片)
房里充斥着各种艺术品(更多图片)
和喝茶的房间紧邻着的,是台球室。这间房采光很好,看得出是供给客人在吃过饭、品过茶之后,娱乐休息的房间。讲解员指着天花板让我们看,这里的天花板是木头的,上面布满了各种彩绘。讲解员说这个天花板,是赫斯特从墨西哥花上百万美元买回来的艺术品,当初为了安装这个木头天花板,硬是把已经设计建造好的房间加高了好多。我心中暗暗盘算,那时候的物价跟现在相比,大概是一比一百,也就是说这屋顶用现在的价格去衡量,那就是上亿美元,如果再算上历史的因素那更是无价。仔细看房顶上的彩绘才发现,每一幅彩绘都是独特的,没有重复的地方。据讲解员介绍,整个房顶上的彩绘是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赫斯特作为新闻大王,非常喜欢故事,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他花下天价买回这么一个屋顶的原因吧。
台球室(更多图片)
风格独特的彩绘屋顶(更多图片)
屋顶彩绘所讲述的故事(更多图片)
城堡里的艺术品的确是很多,给人的感觉很是奢华。但是从我个人的审美角度来讲,我觉得很多艺术品搭配到一起实在有些不伦不类。抛开别的不谈,就说刚才提到的彩绘屋顶,和喝茶房间或是台球室任何一个都不搭配,看上去非常奇怪。这点,我记得有人评论过赫斯特城堡的艺术收藏,称它为“一给被宠坏的有钱孩子很差艺术品味的收藏”。
参观了台球室之后,我们就进入了城堡的影院。这个影院是当初修造城堡时就有的,而不是后来提供给游客的。影院并不大,但是很华丽,播放的影片是赫斯特生前在城堡内生活以及招待客人的片段。影片内有很多当时的电影明星,除了卓别林,其他我一个都不认识。另外还有赫斯特的情人,同时也是城堡的女主人。据称赫斯特的妻子从未到城堡来过,而是一直居住在 纽约。他们结婚后不久便分居,并且有协议,妻子永远都不到城堡来,赫斯特也不会带情人去纽约。影片中提到赫斯特希望他的客人可以在城堡里尽情的活动,而不是呆在自己房间一睡一整天。赫斯特喜欢故事,他邀请来的客人都是当时做了一些让赫斯特觉得惊奇的事情的人,大部分都是演艺明星。据当时被邀请的人描述,他们经常会突然接到通知:赫斯特先生希望在一个小时后欣赏一场你们的演出!于是这一个小时他们便会手忙脚乱的准备一场演出,期间发生的各种故事,反而成为日后赫斯特更感兴趣的东西。
电影院里的装饰(更多图片)
看完了电影,我们报名的主要房间观光就结束了,剩下的时间我们可以在城堡的室外场地随便参观。除了主要房间观光,还有卧房观光以及小茅舍观光,不过我对室内的那些艺术品兴趣不大,为了省钱省时间,我们就没有买其它观光活动的票。前面讲解员介绍主城堡构造的时候,提到里面有三十八间卧室,四十一间洗手间。讲到这时,讲解员专门说,这简直是所有女人的福音:四十一件洗手间!如果真的去参观这些房间的话,会不会看洗手间都看不过来呢?
我和Qing围着城堡转了一圈,看到了网球场、花园、以及稍微矮一点地方的室外游泳池。从花园向外望去,是圣西米安湾的海岸线,以及淹没在迷雾中的太平洋。除了城堡所在的这座山顶之外,附近其它的山坡、高地没有任何建筑,到处可见的是优哉游哉的安格斯牛。往低一点的地方看,就在游客中心旁边,是之前建造的一座跑道。这座跑道是供赫斯特的私人飞机起降专用的,每天都会有他的飞行员从城市飞过来,给他送来当天的报纸。同时,赫斯特的客人也是搭乘他的私人飞机在这里降落的。
赫斯特城堡主楼(更多图片)
俯瞰圣西米安湾(更多图片)
从花园眺望太平洋,地上那条直线便是飞机跑道(更多图片)
城堡的钟塔(更多图片)
城堡的室外游泳池叫”海王星池“(Neptune Pool),这是我来城堡之前从网上看图片印象最深的建筑。游泳池周围环绕着许多古罗马风格的石柱和雕塑,泳池中是山泉水,非常清澈。我们来到游泳池的时候,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游客,看来除了城堡内部,室外的海王星池果然是最流行的一处景点。
海王星泳池(更多图片)
泳池边聚集了很多游客(更多图片)
逛完了城堡,我么也差不多打算离开了,毕竟后面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赶。下山的乘车点和上山时候的下车点不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绕到城堡后面,走进了罗马室内浴室,这里便是下山的乘车点了。这间罗马浴室是个很大的独立建筑,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家标准酒店的游泳池。浴室墙上的瓷砖纹路很漂亮,我呆在那里照相都有点不想走了。后来Qing拉着我赶上了即将开车的下山观光车,要不然我们又要在那里等十五分钟。
罗马浴室(更多图片)
下山之后,我们休息了一下就开车离开了。这个时候已经中午十二点了,预计下午四点多能到达蒙特利半岛。从赫斯特城堡出来不久,我们便来到白岩石(Piedras Blancas)。这个地方已经聚集了不少游客,大家都在看海象。和圣地亚哥的海豹相比,这里的海象好像要活跃一些,经常能看到他们在互相玩耍。不过绝大多数的海象都还是排在沙滩上睡觉,看来跟人一样,懒得还是大多数。
”白岩石“(更多图片)
嬉戏中的海象(更多图片)
打盹中的海象(更多图片)
之后的路程,我们基本都是走走停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太平洋海岸线旁边开。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一路向北行驶,都是在悬崖的内侧,除了有被落石砸中的危险外,滚下悬崖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但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来说,在内侧开就不如在外侧开那么视野广阔了。我一路开上去,眼中出现最多的景象都是峭壁上的石头,尤其是比较拐急的弯,我既要盯着对面来的车,还要注意别撞到山上,根本没空看另一面的海景。
太平洋海岸线(更多图片)
海边的松鼠,喜欢趴在地上(更多图片)
夏天的海边容易起雾,但这一天老天爷还算给面子,除了最开始的一段有些雾之外,后面所看到的海岸线都还算清晰,开车也少了很多危险。这次出门我开车的心态保持的比较好,如果后面有快车,我能让一定让;开单车道公路遇到超车段的时候,我也全部呆在右边慢车道,甚至松油门让后面的车超过去。在开海边环山路的时候,其实速度很难起来,最快也就是五、六十英里每小时(八十到九十七公里每小时),而且达到这个速度之后一般马上就要踩刹车了。也许是运气好,或是我们时间掌握的好,这时候由南向北的车道上几乎没车,大概每过两分钟才能看到一辆车。而由北向南的方向却有很多车,几乎可以用川流不息来形容。我们的车爬坡困难,但是因为车够重,所以下坡加速就快。现在这样的路况我很喜欢,因为我既不用担心爬坡太慢被后面的车赶,也不用担心下坡太快被前面的车挡着要踩刹车。
海边雾气还是不小(更多图片)
因为路况还不错,我也没有停很多地方,加上我还挺享受悬崖峭壁边开车的感觉的,所以一路向北开到了快到大瑟儿的地方。这里老远我就可以看到前方有个道路工人在那站着,手里拿个停车指示牌。我开到跟前停下车,才发现前面道路在施工。这里其实本来就有个红绿灯,是一条单行道:一次只能放行一个方向,由红绿灯控制。现在可能为了改变单行道的现状,所以前面在修桥。我是等待车队里的第一辆,在我等了十几分钟之后,我的后面也陆陆续续有了三、四辆车。随着对面方向的最后一辆车从我旁边开过,一开始在前面带路的安全车掉了个头,让我跟着它往北开。我这时候感觉还挺特别的,这让我想到了F1大赛里面出了事故之后开出来的安全车。我就跟着带路的安全车慢慢往上开,通过了施工现场之后,回到了双向车道。
海边公路上的桥(更多图片)
回到双向车道之后,我稍微开快了一点,一路过弯,东转西转的往北开。开了大概五分钟,我发现之前跟在我后面的几辆车已经被我甩没影了。这时候我才知道,其实我这一路开的算是很快了。也幸亏是才换不久的车胎,要不然估计过急弯的时候都会有困难。
本来是计划去大瑟儿走一个步行道的,可因为在赫斯特城堡呆了太久,我就不想在大瑟儿停了。反正圣地亚哥差不多的步行道到处都是,我也没必要跑这么大老远来爬山。随着我们慢慢进入卡梅尔境内,车流开始增多,以至于到了一处卡梅尔与一号公路的交叉口竟然堵起了车。我不想在路上堵着,于是便左转进了卡梅尔小镇。
来到卡梅尔小镇,发现这里跟我们那里的拉侯亚(La Jolla)很像:到处都是各种艺术画廊,到处都是各种非链锁的餐馆,到处都是靓车。我们停了车,走到卡梅尔广场的一个咖啡店买了一杯咖啡分了喝。我记得之前曾在介绍上读到过,卡梅尔小镇专门通过了一项规定,要尽量抵制各种连锁的餐馆和旅馆进入他们的小镇,所以镇上没有星巴克、没有P.F. Chang、没有Holiday Inns。我们进的咖啡店都不收信用卡,而只收现金。喝完了咖啡,去了趟厕所,我们便准备去卡梅尔的海滩。
卡梅尔广场,其实是个购物广场(更多图片)
先不说海滩,到了卡梅尔我们觉得这里真是冷,气温最多也就是华氏六十度的样子,我们穿着短袖、短裤、裙子实在有点受不了,我赶紧把外套给穿上了。夏天出门带外套是我在加州海边生活了几年之后学到的:即使是夏天,没有太阳直射的海边还是非常冷的,尤其是北加州,气温比冬天也高不了多少。再说说海滩,老实说,这里的海滩实在不怎么样,和圣地亚哥的比差远了。我们随便看了一下,略有失望的离开了海滩,开始在卡梅尔小镇里逛。
卡梅尔的海滩,小女孩穿得是卫衣(更多图片)
卡梅尔小镇真的很小,没几分钟就逛完了。我们本来打算在这里吃饭的,后来发现这里的餐馆实在是不便宜,富人住的地方嘛。在街上逛了一下橱窗,挂了一下眼科之后,我们决定到蒙特利去吃晚饭。
橱窗里时髦的巫婆(更多图片) 糖果店(更多图片)
瓷器店(更多图片)
画廊(更多图片)
珠宝店(更多图片)
从卡梅尔离开,继续沿着一号公路向北开,我们去了一家中国餐馆。说是中国餐馆,其实是会做中国各地菜式的广东餐馆。这种餐馆在美国很多,是美国人心中所认为的中国餐馆。他们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特色:各地的菜式都做成广东菜式;菜都不辣,最辣的菜都没什么辣味;普遍比较多甜酸口味,迎合美国人胃口;价钱适中,分量很足。我们也很久没有到这样的餐馆吃饭了,这天算是再来体验一下。这家餐馆就如同我描述的特点一样,具体的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有一点令我和Qing都印象深刻,那就是他们热情的服务态度。从进门到坐下,从看菜单到倒茶水,然后再到点菜、上菜,最后买单,这家店的人就没有停止热情的招待。即使是最后我们开门离开了,店里的老板娘还老远的在厨房跟我们挥手,不停的说“谢谢”。他们的热情让我又想起了北加州人的友好,让我记起了一直以来对北加州人(主要是萨克拉门托人)的好印象。
第三天:蒙特利半岛
这次出来旅行的第二晚住在蒙特利一家汽车旅馆里。虽然也是一家很基本的旅馆,但价格却不便宜,因为是在蒙特利的关系吧。旅馆所在的环境还不错,几个街区外就有一家Safeway大超市,附近也还比较安静。只不过我这一晚睡的不怎么好,一觉醒来以为已经早上了,看了手机发现才凌晨两点而已。虽然后面接着睡着了,但感觉睡得不熟,早上七点多起床了之后觉得很疲惫。起床洗了澡,我们去旅馆前台附近的餐厅吃过附送的简单早餐,然后就收拾东西离开了。
从旅馆出发沿着一号公路向南边开十分钟,便是蒙特利半岛十七英里风光路位于一号公路旁的入口。入口处有收费亭,凡不是居住在这风光路的社区里面的居民,都要交$9.75美元的道路使用费。过了收费亭,我按照指示路标一路绕着山林往里开,不一会便来到第一处观景点。这时候是早上八点半,山林里雾气腾腾,能见度不高。按照这个观景点的说明,这里应该可以俯瞰整个蒙特利半岛的风景,而现在却只能看到近处的几棵柏树和远处白茫茫的一片迷雾。虽然比较扫兴,但也没办法,我们的时间安排不允许我们等雾散了再来。于是我们决定后面凡是在山林里的景点都不停车了,一路开到海边去。
在这山林里开车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一来是空气还不错,二来是道路两旁都是各式各样的豪宅:这些寓所估计都是设计师的杰作,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一带都是蒙特利半岛圆石滩(Pebble Beach)社区,是私人领土,包括我们正在使用的道路也是私人所有,这就是为什么在入口处要交费的原因。我们七拐八绕,按着指示牌经过了不少豪宅,终于来到了太平洋边。这里叫西班牙人湾(Spanish Bay),有比较开阔的海滩。我们到那的时候,海滩上有不少人,从车内看去,大家都是穿着厚厚的挡风外套,甚至有老人戴着手套正在遛狗。不用说,这里一定很冷!我在车上把我的外套给Qing套上,我自己则把衬衣穿好,然后开门下了车。
寒风冻死我!在这海滩上被海风吹着,人都只打哆嗦。估计这里也就华氏五十度的样子,比圣地亚哥的冬天还冷。我们拍了几张照,被冻得实在受不了了,才钻回车里沿着海岸线往南开。Qing觉得我的外套实在太大了,穿在她身上有碍观瞻,坚决不再穿了。其实我也觉得她穿着我红色的外套很像一封大红包,还蛮吉利的。
“大红包”(更多图片)
穿着外套、裹着毯子看海浪的游客(更多图片)
之后的观景点就比较雷同了,大部分都是海边的一个点,看到的景色也差不多。我们都觉得这里的风景和拉侯亚到太平洋海滩(Pacific Beach)那一段的景色很像:海边的悬崖峭壁、巨石、海鸟、洞窟。我觉得这里最特别的,可能就是这里生长的很多柏树。在拉侯亚是没有这么些柏树的,只有棕榈树或是芭蕉树。
“鸟岩石”(Bird Rock)(更多图片)
嬉戏玩耍的松鼠(更多图片)
在海边遛弯的狗狗(更多图片)
海边的柏树(更多图片)
圆石滩这里除了因为风景优美、到处是富人社区而闻名之外,这里还有世界顶级的高尔夫球场。在这里众多高尔夫球场中最著名的,就是圆石滩高尔夫球场(Pebble Beach Golf Links),它一共举办过十一次美国高尔夫协会(United States Golf Association)冠军赛,其中包括五次美国公开赛(U.S. Open),被称为世界上风景最优美的高尔夫球场之一。我是个连高尔夫球杆都没挥过的人,对高尔夫球场更是不感兴趣,所以路上指示高尔夫球场景点的地方我都没有停车。
海边星罗棋布的别墅(更多图片)
成片的柏树(更多图片)
海湾边的柏树(更多图片)
海边小屋(更多图片)
这一路开过去,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的柏树。它们姿态各异,又有岁月的沧桑感,让我按相机快门的手实在是欲罢不能。之后不久,我们就来到这十七英里风光路所有景点里最著名的一处:孤单柏树(The Lone Cypress Tree)。它是蒙特利湾最有代表性的一处景点,很多著名的蒙特利照片都是以孤单柏树为主题拍摄的。只见在一座不小的岩石上,有一株柏树独自生长在上面。它虽然不算高大,但葱葱翠翠也算苍劲挺拔,和周围的一堆岩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它背后,是淹没在海雾之中若隐若现的蒙特利半岛海湾,由中间的海水相隔,给人一种强烈的孤立感。据称这棵柏树在岩石上已经树立了将近三百年,真真正正的可以称之为“百年孤独”的柏树。
孤单柏树(更多图片)
看过了著名的孤单柏树,我们要去的下一处景点也是很有名的:鬼树(Ghost Tree)。所谓鬼树,就是许多死了的柏树树干。它们形态各异,颜色发白,很像西方恐怖片里张牙舞爪的树精。其实我觉得这里还好啦,就是一些烂木头而已,要真的变鬼了,大不了我一把火把它们烧掉。不过鬼树这个地方还因为另一个原因出名,那就是这里危险的大海浪。在鬼树这一处海滩有非常大的海浪,而且鬼测莫辩,许多冲浪好手都喜欢来这里挑战极限。其中,巨浪冲浪(big wave surfing)的先行者,皮特大卫(Peter Davi)于2007年死于此处。
鬼树(更多图片)
这树实在谈不上吓人(更多图片)
看过了鬼树,整个十七英里风光路的风光就基本上看完了。这个时候将近中午,我们准备去吃中午饭。在早上出发前,我专门有在Yelp上搜索圆石滩这一带的餐馆,发现大部分的消费都非常昂贵,不愧是富人区的餐馆。不过有一家叫“棍子”(Sticks)的店在Yelp上的网友评价不错,而且据称价格合理,我们决定就去那里试试。
餐馆在西班牙人湾,我们又绕了半天才绕过去,停了车之后去到餐馆。这家餐馆就在海边,户外的座椅和高尔夫球场挨着。我们刚才一路已经被海风给吹的不行了,决定就坐在室内。我点了一份蓝奶酪培根汉堡(Bleu Bacon Burger),Qing要了一份香辣肉酱煲(Tailgate Chili)。我们点了餐之后,坐在室内看着外面几个中年男子认真的挥舞着高尔夫球杆,觉得还挺有意思的。那些草坪就在海边,我就想,会不会有人把球给打到海里去?餐馆内人也不少,大部分都是 亚洲人,听他们说话就知道有台湾人、日本人、韩国人,大部分都是男性,都是一身高尔夫球手打扮,看来是来这里一边打球一边谈生意的。酒吧附近还坐了几位老太太,都是一个人喝酒、看书、吃东西。Qing猜测她们都是陪老公到这里来打高尔夫球的,老公打球,她们就坐在这里吃吃喝喝。嗯,听上去有钱人的生活也蛮无聊的。 海边高尔夫球(更多图片)
汉堡、蒜香薯条、腌黄瓜(更多图片)
餐前上的是棍型饼干,餐后上的是棍型巧克力糖(更多图片)
这家餐厅的东西还蛮好吃的,我还找服务员又要了一次餐前的棍型饼干。另外,之前进入十七英里观光路的时候所交的路费,可以在里面任何一家餐厅消费时抵消。也就是说,如果你付了$9.75美元来看十七英里风光路,然后在圆石滩或是西班牙人湾的任何一家餐馆消费的话,那$9.75美元可以在结账时抵扣餐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决定在蒙特利半岛这里吃中午饭的一个原因。这家店的确不贵,我们两人吃了不到$30美元,感觉比拉侯亚的餐馆便宜多了。
吃完了中午饭,我们继续沿着半岛海岸线开,从风光路的另一个出口开离了这片富人区。接着去的地方叫情人点(Lover’s Point),是海边的一处小海湾。我记得今年初去墨西哥卡波(Cabo)的时候,也有一个地方叫情人滩(Lover‘s Beach),因为那里的海滩非常平静而得名。我想这里命名情人点,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的水面的确平静,半天都没有一点浪。我看到有人在这里钓鱼、划独木舟,还有的人就是坐在岸边发呆,什么也不做。
在这钓鱼,得有点功夫才行(更多图片)
平静的海面上划独木舟的人(更多图片)
岸边发呆的人(更多图片)
过了情人点之后,就进入到蒙特利海边最繁忙的地段——蒙特利水族馆。这里道路狭窄,行人众多,我一路开过去别说找到停车位,就连马路上都经常被卸货的大货车给堵着不能前行。我这时候才明白之前看网上人们给出的关于蒙特利旅游要避开蒙特利水族馆的建议:这里实在是太拥挤了!我路上运气还算不错,跟在一辆没有响警笛的救护车后面:每当遇到一条小路被一辆卸货的大货车给堵去半条道的时候,对面的车辆总会停下来,让我前面的救护车先通过,我也就沾光跟着过了。在这样过了几次拥堵的道路之后,我打消了找停车位的念头,决定直接去加油站加油,准备离开蒙特利。
我们找到蒙特利的一家壳牌(Shell)加油站加油。这次出来恰好碰上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信用卡公司的壳牌活动:用任何一张美国运通信用卡和Twitter、foursquare、或是Facebook绑定,并注册该促销活动,便可在使用该信用卡在壳牌消费满$25美元时获得$5美元。为此,我专门又注册了好几个Twitter账号,把我不同的美国运通信用卡都绑定上去。一路上,我到处找壳牌加油站加油,每次用不同的美国运通卡加到$25美元就停,前前后后总共弄了三次,也算是为这次旅行小省了一笔钱。
加过了油,我们还去旁边的星巴克喝了杯东西。随着我们从星巴克离开,我们这次的加州一号公路旅行便也结束,之后就是在加州的内陆旅游了。关于这一次旅行,我想说的话已经被许多人说过很多遍了,那就是:这是一趟每个人一生都应该至少体验一次的旅行!嗯,我想这一句话就足够概括这次的加州一号公路之旅了。